公众对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某一焦点表现出一定影响力、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就是我们所说的舆情或称网络舆论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,网民主动发布、传播舆情信息的规模大幅增加,网民之间通过社会网络工具建立各种联系,既增加了舆情管理的复杂度,也使得网络舆情的爆发变成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。
首先,随着网络舆情的兴起,维稳已由现实社会向网络空间延伸。舆情是公众现实诉求的客观反映,本来就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。各级政府部门之所以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,也是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考量的。可以说,网络舆情是作为社会维稳的范畴,而成为研究对象的。
其次,网络舆情作为公众社会政治态度的反映,大多带有诉求表达即“维权”的特性。因此,有必要建立基于“维权”理念的网络舆情研究这一视角,由以政府为主体的维稳转向以公众为主体的维权。
再次,“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”,网络舆情激增的背后同样折射出一些国家安全问题。现实社会中的政治安全、社会安全、信息安全、生态安全、食品安全等,都会蔓延至网络,在网络舆情中有所体现。“维安”是网络舆情研究一个新增领域。
此外,新的传播技术带来了传播方式的不断变革,微博、微信、直播、短视频平台等不断涌现,由此导致网络传播环境发生变化,构成了网络舆情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。
做好舆情研究应当形成一个政治方向正确、要素结构完整、研究内容丰富和系统的舆情理论认识体系,包括从基本概念辨析、舆情发生变化规律研究、舆情信息工作机制等几个方面多头并进。当前,大数据正开启一个新的时代,为网络舆情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。大数据完整记录了网民言论、行为,全面反映了公众的诉求、需求、意见和观点等。运用大数据的理论和方法,可以揭示这些巨量舆情数据所蕴涵的规律特征,使舆情分析更加科学、准确和高效。
舆情研究主体应学会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系统,从网络舆情信息的采集与提取,到话题的发现与追踪、态度倾向性分析,再到多文档自动摘要的生成,为网络舆情的安全评估提供了有效的舆情信息获取和分析方法。不过,由于“舆情”本身具有“社会”特性,数字和代码等信息背后的实体是生存在现实社会中的芸芸众生。除了纯技术角度对舆情进行量化考察,传统的社会民意调查方式对实现全面、立体、动态透析社会综合舆情亦有一定帮助。
(部分文字来自网络,如涉及侵权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。)